专业 严谨 敬业 高效
NEWS
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NEWS​ CENTER
六一普法 | 与法“童”行,保护少年的你
来源: | 作者:融媒体中心 | 发布时间: 38天前 | 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   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,民族的希望,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。那么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那些法律知识,您又知道哪些呢?今天让我们通过几个问答,带您了解与未成年人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。


    什么是未成年人?


    答:在我国,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。


    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?


    答: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明确了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,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、发展权、受保护权、参与权等权利,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,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、种族、性别、户籍、职业、宗教信仰、教育程度、家庭状况、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。


    未成年人犯罪一定免责吗?


    答:未成年人犯罪不等于免责。


   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十七条规定: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


    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,犯故意杀人、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、强奸、抢劫、贩卖毒品、放火、爆炸、投放危险物质罪的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


    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,犯故意杀人、故意伤害罪,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,情节恶劣,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


    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,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。


    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,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;在必要的时候,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。

    

    未成年人可以随意出入娱乐场所吗?


    答:不可以。由于未成年人思维意识尚未健全,不具备辨别能力,因此未成年人是禁止进入娱乐场所的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


    第五十八条规定: 学校、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娱乐场所、酒吧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。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、酒吧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经营者,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;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设备,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,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。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、限入标志;对难以判明是否是未成年人的,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。

    

    未成年人在游戏里进行大额充值,可以要求退回吗?


    答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十九条规定: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、追认;但是,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、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。第二十条规定: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,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。


    因此,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,其充值游戏的行为是无效的,家长可以主张游戏平台申请返还。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可以适当充值游戏,但对于大额的充值,需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或者追认后才能发生效力,家长不同意或不予追认的,该行为无效,家长可以向游戏平台主张返还充值金额。

    

    什么是学生欺凌,学生欺凌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?


    答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一百三十条第三款对学生欺凌做出了界定。学生欺凌,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,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、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、侮辱,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、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。


    生活中,学生欺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:


  • (1)肢体欺凌:殴打、脚踢、掌掴、抓咬、推撞、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。

  • (2)语言欺凌:以辱骂、讥讽、嘲弄、挖苦、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。

  • (3)社交欺凌:恶意排斥、恐吓、威胁、逼迫、孤立他人,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。

  • (4)网络欺凌: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诽谤他人、散布谣言或诋毁他人、恶意传播他人隐私。

  • (5)财物欺凌:强行占有、损毁被欺凌者的财物,或者向被欺凌者索要钱财或互联网虚拟财产等。

    

    孩子遇到学生欺凌,父母该怎么办?


    答:

  • (1)保持耐心,认真倾听,不要批评指责孩子,给孩子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,共情和接纳孩子的痛苦,使孩子放心倾诉出来,从而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
  • (2)保持冷静,及时用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记录孩子受到的伤害,保留证据,并立即报警。

  • (3)亲自和学校沟通,从学校角度了解事情的详细经过,必要时采取其他法律手段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。

  • (4)鼓励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,继续和同学们正常交往,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爱,让孩子换种思维看到善的方面。

  • (5)继续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,帮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,必要时可以找心理老师干预治疗,谨防抑郁、自杀等情况,产生不必要的后果。

  • (6)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。生活中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,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。 前往厕所、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学生欺凌多发地时,尽量结伴而行。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,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,以便在危险的时刻保护自己。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受到欺凌后,不要沉默或报复,要把事情告诉父母和老师。

    

    父母可以无缘无故殴打孩子吗?


    答:父母应创造良好、和睦、文明的家庭环境,不得实施“棍棒教育”,孩子不是“想打就能打”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明确禁止虐待、遗弃、非法送养未成年人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。


    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。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须尽到监护义务,应当照顾好孩子的生活,正确教育,不能对子女“生而不养、养而不教、教而不当。”如果对孩子有打骂、关禁闭、限制人身自由、强迫过度劳动这些损害身心健康的行为,就不是在正确履行监护职责,而是虐待。

    

    父母离婚要听取孩子意见吗?


    答: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二十四条规定: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,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、教育、探望、财产等事宜,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。不得以抢夺、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。


    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,他们的成长需要法律的有力庇护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用法律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,让我们一起守护未来的花朵,为这些花朵筑牢法律防线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,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绚丽光彩。